【苏联航母的东方之旅:瓦良格号重生记】博泰配资
第一段:钢铁巨兽的诞生
这艘钢铁巨兽的故事要从冷战时期说起。1985年寒冬,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的黑海造船厂,工人们正在铺设一艘庞然大物的龙骨。这是苏联海军寄予厚望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二号舰,当时苏联正全力打造能与美国海军抗衡的航母舰队。这艘设计长度达三个足球场(306米)、吃水超10米、排水量近6万吨的巨舰,采用蒸汽轮机驱动,能搭载数十架固定翼战机。
第二段:命途多舛的建造历程
1988年深秋,这艘被命名为里加号的巨舰顺利下水。两年后,为纪念沙俄时期同名战舰,它被重新命名为瓦良格号。到1991年深秋,建造进度已完成67.3%,却遭遇苏联解体这场政治地震。新独立的乌克兰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——既缺乏继续建造的经费,也没有相关技术储备。这艘未完工的航母就像被遗弃的钢铁城堡,在黑海沿岸日渐锈蚀。
展开剩余74%第三段:艰难的出售之路
1995年,俄乌达成协议,瓦良格号正式从俄海军名册除籍。乌克兰政府急于变现,从1992年起就四处寻找买家,中国、印度等国都收到过邀约。但当时国际局势波谲云谲,各国都持观望态度。对中国而言,虽然海军对航母充满向往,但缺乏相关技术和使用经验,购买决策格外谨慎。
第四段:巧妙的收购策略
转机出现在1998年春天。一家名为创律旅游娱乐的澳门公司出人意料地以2000万美元中标。表面理由是改造为海上娱乐设施,但明眼人都看出这背后有中国军方的影子。收购过程充满智慧:先支付10%定金,随后通过华夏证券等渠道筹措资金,最终在1999年春天完成全部款项支付,包括滞纳金在内共计1608万美元。
第五段:图纸与运输的博弈
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重达20吨的原始设计图纸(包含30多万张图纸)起初并不完整,经过多轮谈判才补齐。2000年夏季,这艘没有动力的巨舰在两艘拖船牵引下启程。当船队抵达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,土耳其以安全风险为由突然叫停通行。这个最窄处仅700米的水道,确实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无动力舰船通过。
第六段:惊心动魄的海上漂泊
随后的16个月成为噩梦。瓦良格号被迫在黑海漂泊,每天产生巨额费用。土耳其提出严苛条件:要么在乌克兰恢复动力(这已不可能),要么将航母切割运输。更棘手的是10亿美元保证金要求,这对当时军费仅150亿美元的中国而言是天文数字。谈判陷入僵局,船体在恶劣海况中持续锈蚀。
第七段:国际博弈的转机
转机出现在2001年9·11事件后。美国需要中国支持反恐战争,对土耳其施压减轻。希腊适时伸出援手,提供国家担保替代保证金。最终在11艘拖船护航下,瓦良格号耗时6小时通过海峡。这场持续500多天的僵局,以中国承诺开放旅游市场和军事技术交流而化解。
第八段:漫漫归途与新生
通过海峡只是开始。在拒绝苏伊士运河通行后,船队不得不绕行好望角。在爱琴海遭遇的风暴导致一名希腊船员殉职。经过15200海里的漫长航程,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舰终于在2002年3月3日抵达大连。随后的十年改造,让它焕发新生——2012年9月25日,更名为辽宁号的中国首艘航母正式服役,开启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新篇章。
【启示】
这段跨越二十年的航母传奇,生动诠释了大国崛起的智慧与坚韧。从巧妙的商业收购,到艰难的国际谈判;从惊险的越洋拖运,到艰苦的改装工程。如今,当辽宁号率领的航母编队巡弋大洋时,那段瓦良格的艰辛历程,已然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动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平台官方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